
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营造方式、运行结构与治理体系,并伴随着千百年来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体系中,作为重要层级的“府城”,其演变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府”的设置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不同时期设置的“府”具有不同的背景、功能和特点。隋唐以后,“府”成为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府城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
自唐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日益凸显。不同时期所称的“江南”,具有不同的概念,范围也有所区别,到了明清时期江南有六府、八府等不同说法。其中,“江南八府”,具体指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南京),以及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这些江南府城因其重要的政治地位、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而闻名。
加强对江南府城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同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结合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三角发展战略需求,区域城市群构建,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江南府城是“传统”到“现代”的重要连接点,通过对“江南府城”变迁的样本研究,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由此也凸显了“跨学科背景下江南府城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1.研究江南府城,追根溯源,不仅是对江南史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可以极大丰富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江南城市(含市镇)史的探讨较多,从时段上来说,涉及早期城镇的形成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演变,近代的变迁乃至当代的更新。从类型上来讲,早期对单个城市的探讨到后来对整个江南城市的形态形制、布局构造、政区变动、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等关注。从空间区域而论,从环太湖到江南运河两岸的城市分布,乃至对长三角较大区域内的考察。对江南城市史的考察方法、路径与研究内容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突破,成果丰硕。在已有江南城市史研究中,也有以“江南府城”为研究对象,梳理其演变脉络,并结合府城的形制、规模与经济结构、文人活动与生活状况等进行探讨。
就总体研究状况而言,可以归纳为几点:一是较多集中在对单个府城的建置、形态、格局等方面的讨论,而缺少对江南府城的长时段考察与整体论述。二是对江南府城的内部构造、运行特点,包括保障供给、治理体系、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社会文化等,尤其是自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府城变迁的内容还没有系统研究。三是针对江南府城的考察,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还存在“隔阂”,缺乏跨学科、多领域的探讨,研究内容单一,方法也较为陈旧,资料分散,“碎片化”问题突出。亟须更新研究的框架,在新史料、新方法中寻求突破。
2.研究江南府城,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体系是一种推进。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谱系中,江南府城的历史独特而富有内涵。传统社会中国的城市有着明显的层级制度,每个朝代最大的中心城市,当数朝廷所在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心。都城之下,自元代省级制度形成以后,分别有省城、府(州)级城市、县级城市等。从大都城到星罗棋布的小县城,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金字塔形、层级丰富的城市体系。府城作为其中的重要层级,在设置与构建上,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城市规模相对较大,市场也较为繁荣,而且相对于都城而言,受政治、军事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往往可以呈现出别样的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江南诸多府城中,往往是多个层级的复杂叠加,府城均有一个或多个附郭县,如南京、杭州既是府城,又是省城(历史上还曾做过都城),苏州一度也成为省城,镇江、常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府级城市都是江南城市体系中的核心城市。
江南府城可谓气象万千,很早就显示出独特的功能特点。著名的《平江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街巷布局,有城墙、护城河、平江府、平江军、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桥梁等各种建筑物。该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也为世界上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图。从宋代平江府到明清的苏州府,一直是江南乃至中国的重要城市。苏州,居于“要津”位置,处太湖之东,太湖水由江河入海,支流蔓衍,贯通江南大地,有人曾形容太湖是以无锡为其首,以松江为其足,以湖州为其背,而以苏州为其胸。处于“胸”腹的苏州,通过南北运河与全国各地相连贯。清顺治十八年(1661),分置江南右布政使,驻苏州。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改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治所在苏州。
杭州居于运河的南端,在北宋时已是民物康阜,人烟浩瀚,蔚然而为东南重镇。靖康之时,宋高宗驻跸于此,改称临安。成为南宋都城后,杭州人口逾百万,兴盛一时,被誉为12至13世纪世界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杭州府城作为浙江省会,仍保持着江南中心城市的地位。
江南八座府城中,其地位各异,特色鲜明,在经济上也发挥着各自优势,或为丝织业基地,或为棉布业中心,或为重要区域性的米业市场、粮食加工中心,等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各城市不断结构优化,功能互补,城市经济间的层级分工体系与互补性不断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至今不衰的城市共同体(或城市集群)。美国学者施坚雅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曾指出:“长江下游的实例,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的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趋于衰落”。该区域内的几个大城市主要指的是江南府城。“江南府城”是构建江南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一环。
如今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都市圈在世界都市群中也是令人瞩目。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相关的问题线索,解析内在的逻辑关系,此亦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话语研究体系,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路径。

3.当下研究江南府城,需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与国家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相结合,与长三角发展战略格局相结合,赋予江南府城史研究新的内涵、新的价值。城市空间布局是过去的积淀、现在的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江南这些府城的空间布局在不断变化,要素构成也在不断更新。江南府城的研究需要在动态中展开,探讨不同时期它们的空间演变,主要涉及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更新,以及存在于背后的历史文化要素的重构。
1982年,为了保护这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国家提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明确指的是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江南八府城,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南京、杭州、苏州,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松江府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镇江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嘉兴、湖州、常州也先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府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世代江南人的灵魂和文脉凝聚而成,是江南地区生息和繁荣的基础,对长三角的发展和演进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用长时段、大视野的眼光审视江南府城的变迁历程,同时以历史文献学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结合城市更新、历史名城保护与规划、城市群构建等,由此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的探讨与一些专题研究的深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作者在“跨学科背景下的江南府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
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