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有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方式非常特别:在家里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裤,外出时骑着电动车,有时候还会挤公交车。到了2020年,他突然向学校捐赠了高达8208万元的巨款,让所有人都惊讶得目瞪口呆。而他对此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坦言道:“我每个月领的退休金才9000多元,根本花不完!”
这位教授名叫王泽霖,1942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生于战乱年代且家境贫寒,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塑造了他节俭朴素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小时候,王教授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成年后,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个梦想,先后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深造,之后又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了南京大学传染病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后辗转几地,最终于198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安家立业,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王教授天生具备“吸金体质”。1985年至1995年期间,除了日常教学,他还办起了培训班,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服务,逐渐积累了400多万元的财富。在那个年代,能有几万元资产的人少之又少,而拥有上百万资产更是少见的富豪。
不过,令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用这些钱去奢侈享受生活,而是默默地把全部资金捐献给了学校。他资助建成了两座现代化实验楼,还添置了当时最先进的科研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展开剩余7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禽类养殖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虽然我国有悠久的禽类养殖历史,但防疫技术却相对落后。
再先进的养殖技术,一旦遭遇疫病爆发,养殖户往往面临血本无归的巨大风险。彼时国内尚未成功研发出有效的防疫疫苗,只能依赖高价进口,既增加了成本,也使大量资金流向国外。
这一情况让王教授忧心忡忡。于是,1995年他在河南农业大学内以年租20万元的价格租赁场地,创办了禽病研究所,开始投入我国禽类防疫疫苗的系统研发。
在王教授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日以继夜地攻关,终于攻克了多种禽病的防控难题,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他的成果被誉为“国产鸡宝宝的保护伞”。
众所周知,科研耗资巨大,科学家们往往专注于研究本身,资金则依赖国家拨款。
但王教授的做法却别具一格。他的研究项目从未向国家申请过经费,而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技术转让给企业,从中获得技术转让费,再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一边搞科研,一边推动产业化,将研究所与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激活了科研活力。
在这种良性循环推动下,王教授先后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其中有5项新兽药是与企业联合开发,技术转让费高达500万元。扣除学校分成后,王教授和他的团队手中还剩345万元。
然而历史再次重演,这345万元中,王教授将230万元用于进一步完善禽病研究所的实验室设施,剩余的100万元则慷慨捐赠给了中国畜牧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助力更多科研人员专注于禽病防治的研究。
到了2020年,已近80岁的王教授再次找到学校,坚定地表示要将毕生积累的8208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当有人问他一生辛劳却不留给子女一分财产,是否觉得遗憾时。
他只是微笑着回答:“我年纪大了,但科研事业必须有人继承。这些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有它的真正价值。”
或许有人会好奇,他如此大方捐赠,子女是否会反对?其实王教授的子女各自事业有成,根本无需父母操心。他们不仅支持父亲的决定,还纷纷表示要向爸爸学习。
王泽霖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人,对生活没有过多欲望,却对工作充满热忱和奉献精神。在他的世界里,唯有钻研和奉献,这正是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形象。
发布于: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